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9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297篇
安全科学   339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211篇
综合类   595篇
基础理论   148篇
污染及防治   140篇
评价与监测   71篇
社会与环境   57篇
灾害及防治   8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41.
采用正弦波变化振荡的辐射热流,对热厚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热解和着火过程进行研究,同时采用数值模拟,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和补充。结果表明,表面温度和深度温度随着时间而增加,温度由于周期性的辐射而发生振荡,而振荡幅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衰减;表面温度与深度温度振荡存在时间延迟;着火时间随着热流振荡周期的增大而减小,主要由于平均热流密度随着周期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42.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和磷酸生产废渣磷石膏为原料制备多孔陶粒,考察不同配比、烧结温度及烧结时间对多孔陶粒堆积密度、吸水率及盐酸可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污泥与磷石膏混合比1∶4、烧结温度1 050℃、烧结时间15 min的条件下,可制得堆积密度为685.78 kg/m~3、吸水率27.34%、盐酸可溶率11.38%的陶粒,该陶粒内部含有丰富的膨胀气孔,可用作水处理滤料或建材骨料。  相似文献   
43.
The concept of time perspective balance has attracted increased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in the past decade, reflected in published evidence suggesting positive outcomes ranging from enhanced mood to life satisfaction for those individuals possessing balance among their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ime perspectives, and assumedly able to shift their time perspective to match situational demands.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the notion of time perspective balance in an organizational setting within which much consequential adaptation often occurs—the team environment—and explore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of time perspective balance in teams facing dynamic task contexts. Drawing from work on situational awareness, we first consider the mechanism by which time perspective balance likely influences individual adaptation in dynamic task-focused situations. Next, we postulate what types of team configurations—ones with more balanced time perspective uniformity or ones with more time perspective variety—might be more appropriate in dynamic contexts given key team conditions. We illustrate our analysis with examples from healthcare team settings and offer idea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44.
分析了德国铁路噪声在线监测的应用背景,介绍了德国铁路噪声实时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包括测量站点的选取原则、技术结构和具体信息,列车声压级曲线时域连续变化图、单次列车通过声压级曲线图、单次列车通过参数表和等效声压级曲线图/表等测量结果的表达方法,以及无效数据的处理方式等,为我国建立铁路噪声自动监测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
A long‐standing “Digital Divide” in data representation exists between the preferred way of data access by the hydrology community and the common way of data archival by earth science data centers. Typically, in hydrology, earth surface features are expressed as discrete spatial objects (e.g., watersheds), and time‐varying data are contained in associated time series. Data in earth science archives, although stored as discrete values (of satellite swath pixels or geographical grids), represent continuous spatial fields, one file per time step. This Divide has been an obstacle, specifically, between the Consortium of Universities for the Advancement of Hydrologic Science, Inc. and NASA earth science data systems. In essence, the way data are archived is conceptually orthogonal to the desired method of access. Our recent work has shown an optimal method of bridging the Divide, by enabling operational access to long‐time series (e.g., 36 years of hourly data) of selected NASA datasets. These time series, which we have termed “data rods,” are pre‐generated or generated on‐the‐fly. This optimal solution was arrived at after extensive investigations of various approaches, including one based on “data curtains.” The on‐the‐fly generation of data rods uses “data cubes,” NASA Giovanni, and parallel processing. The optimal reorganization of NASA earth science data h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access to and use of the data for the hydrology user community.  相似文献   
46.
高速铁路的开通给沿线城市的建设带来了重大影响。基于可达性测度以及修正的经济潜力模型,利用GIS对安徽省高铁可达性以及经济潜力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高铁开通后安徽省可达性显著提高,但总体格局保持不变,呈现出以合肥为中心,淮南、芜湖等地为副中心的"多核心"模式。池州、铜陵两城市可达性上升幅度最大,黄山紧随其后,芜湖、滁州变化最小。高铁开通后,滁州可达性排名下降5名,下降幅度最大,合肥、淮南、黄山最为稳定,其他城市均有小幅变化。(2)可达性的提升对城市经济潜力造成了一定影响,总体呈现出以合肥为中心的外围扩展模式。池州、铜陵经济潜力增长最为显著,黄山位列第3,可达性的提升直接影响了池州、铜陵、黄山三市的经济发展。高铁开通后,合肥、芜湖经济潜力排名始终位于前二,传统经济中心地位不变。马鞍山排名上升4名,幅度最大,池州、黄山两市处于末端,经济潜力仍然较为薄弱。(3)高铁开通后,时空收敛效应明显,可达性的提升令城市经济潜力增长显著,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可达性与经济潜力呈现不完全契合关系。  相似文献   
47.
驾驶员风险认知能力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辨别不同驾驶员风险认知能力对驾驶安全的影响。通过设置13种存在潜在风险的交通情景,引入惩罚用时机制,利用驾驶模拟器,对熟练驾驶员和非熟练驾驶员在风险认知培训前后的风险认知能力进行比较,找出不同驾驶员对风险认知的差异。试验结果显示,熟练驾驶员的风险认知能力比非熟练驾驶员要高,两者在引起交通风险的因素上是不同的,培训后的风险认知能力较之前有很大提高。培训能够拓宽驾驶员对潜在风险的认知程度,更好地将驾驶员的操作技能、知识体系和外在行为衔接在一起,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8.
好氧颗粒污泥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碱减量印染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诚  杨波  李方  田晴 《环境工程学报》2014,8(9):3819-3824
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SFDMBR)接种颗粒污泥启动,研究溶解氧浓度和水力停留时间对该反应器处理碱减量印染废水的影响。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形成稳定的动态膜后,出水浊度小于10 NTU,系统对浊度的去除率在90%以上,溶解氧和水力停留时间对反应器出水浊度基本无影响。系统对废水色度的去除率随着溶解氧浓度的提高和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是系统对色度的去除效率一般不超过40%。溶解氧浓度由0.3 mg/L逐渐增大至2.4 mg/L,COD的去除率由40%提升至80%,而当溶解氧浓度大于1.0 mg/L后,UV254的去除率达到95%。水力停留时间在8~48 h时,COD去除效率由65%逐渐上升至85%左右;水力停留时间在8~32 h,UV254去除效率为68%~93%,超过32 h后水力停留时间对UV254去除效率的影响已不明显。  相似文献   
49.
王雨清  申丽 《环境工程》2011,29(2):104-106,31
利用PLC控制系统,实现在钢渣热焖工艺中的恒压供水和钢渣热焖定时定量喷水的自动控制要求,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50.
叶丰  黄小平  施震  刘庆霞 《环境科学》2013,34(5):1707-1714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引起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基于2011年夏季的调查资料,分析了珠江口在极端干旱情况下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水稳定性、营养盐和浮游植物分解之间的关系,并对河口底层低氧区的成因进行初步探讨.调查结果发现,在珠江特低径流量的情况下,珠江口邻近海域底层明显出现低氧状态,DO的最低值仅为1.38 mg.L-1.相关性分析显示,表层水和底层水之间的ΔDO与ΔT、ΔS、ΔDIN、ΔSS和ΔPOC都达到显著相关的水平,其中ΔDO与ΔT和ΔPOC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ΔS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与1999年和2009年夏季不同,2011年夏季珠江口底层低氧环境的形成主要与极端干旱气候下低径流导致河口水体滞留时间延长及颗粒态有机物质在沉降过程中的分解耗氧有关.另外,从最低DO值的角度分析,珠江口季节性缺氧程度在过去20 a间并未呈现显著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